文化艺术

萦怀最是戍边情——李宣化将军在西北(三)

17289544579432.jpg


神仙湾哨所

拓展戍边文化

边塞诗词,古已有之。中国文学史上灿若星汉的优秀边塞诗篇,足以让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之热血沸腾,赴死报国。受中华边塞诗词的启发,李宣化于1982年提出新时期戍边文化的概念,并在戍边实践中逐渐形成体系。


戍边文化的提出,丰富了传统边塞文化的内涵,拓展了当代边塞文化的外延。戍边文化成为巍巍昆仑的一面旌旗,成为莽莽沙原的一面战鼓,成为响彻西北军营的主旋律,展现了西陲军人的戍边情怀,讴歌了西陲军人的壮美人生。


戍边文化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。1981年喀什"10·30"事件发生时,我同程启瑞、王庆兴三人组成的工作组正在驻疏勒县某团蹲点。因事发突然,乌鲁木齐军区来不及派人,李宣化主任指定我们工作组立即参与南疆军区处置骚乱工作,重要情况随时向军区报告。


事件平息后,工作组又根据李主任的要求,到驻喀什、疏勒、莎车、和田等地的部队座谈,了解官兵思想动态。一路下来,发现多数干部战士对新疆前途深为忧虑,对新疆少数民族信赖不够,不少同志有调回内地或解甲归田的想法。部队思想不稳定,心头疙瘩解不开,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。


找不到开启官兵心头闷锁的钥匙,我们三个人感到压力很大。程启瑞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才生,王庆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,两人又都研究过西域戍边史,对这方面的历史掌故比较熟悉。于是大家商定,由程启瑞给部队做一次报告,联系当前新疆形势,介绍历代戍边典故,解析边塞诗词名篇,干部战士听得兴味盎然,很受启发。


回到乌鲁木齐,李主任听了我们汇报后高兴地说:"看来还得讲戍边文化呀!"自此,戍边文化成为新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。围绕戍边文化这条主线,在宣传部总结"爱祖国、爱新疆、爱各族人民"的主题教育经验、编纂历代边塞诗抄和历代戍边人物故事的基础上,1982年4月初,李宣化亲自带工作组在八师二十三团蹲点,进一步梳理"三爱"教育经验,并在东疆军区召开"三爱"教育座谈会,谭友林政委到会讲话。会后李主任又组织编写了两本"三爱"教材。30年过去了,这批教材仍然在新疆部队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。


戍边文化的主线明确后,李宣化不光把"两个离不开"的思想、"三爱"教育的主题融入其中,还引导部队把军民共建、军民联防纳入成边文化之中。要求部队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子,构建稳定社会的坚实基础,为拥政爱民、巩固边防赋予新的内容。曾经给军民团结、民族团结造成严重伤害的"高旭事件"的后遗症,也在"双拥活动"和"军民共建"活动中得到消解。


安定团结的新局面虽然让李宣化高兴,但他总觉得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,内容也没有完全覆盖到文化层面。他在考虑和寻找与"两个离不开"思想和"三爱"教育相配套的内容和方法,不但要让教育内容主题化,还要让教育方法现代化、教育形式多样化、教育主体群众化,形成真正具有驻疆部队特色的戍边文化。


1983年除夕,李宣化是在"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"的阿拉山口边防站度过的。举国热望的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即将开播。李宣化同战士包完饺子,穿上皮大衣,戴上皮帽子,登上毛皮鞋,爬上在狂风呼啸中屹立的哨楼,在零下30多度的酷寒中替换战士收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转播的春节晚会。站完哨回来,李宣化让战士们说说自己喜爱的节目。令他感到意外的是,大家对春节晚会的节目没讲出多少,却对当时流行的通俗歌曲说了一大串,有几首歌曲战士们边说边唱,哨卡俱乐部里喜气洋洋,笑声朗朗。


时针指向凌晨一点钟。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年初一。


李宣化毫无睡意。他不觉得室内一片漆黑,也听不到窗外飞沙走石,他的心头热浪升腾。大家刚才七嘴八舌的议论,无意中为戍边文化注入了时代内容,也让他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。李宣化提醒自己,官兵的喜怒哀乐应当是领导干部关注的第一信号,现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欣赏水平都发生了变化,我们不仅要唱革命歌曲,还得精选一些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让部队唱才行啊!


从阿拉山口边防站回到军区,李宣化指示机关,挑选通俗歌曲组织部队学唱,让官兵的艺术欣赏要求跟上时代的足音。


戍边文化初现雏形,李宣化的思维触角又向前延伸。他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戍边文化的价值取向、发掘戍边事迹的突出典型、创作反映戍边精神的文艺节目。他的思维和视线像一部高速探察的雷达,对分布在1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每一座军营不断搜索,发现新的目标,立即跟踪锁定。


李宣化是位善于靠榜样带动部队、靠典型指导工作的政工领导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就以善于总结经验在新四军崭露头角。1942年8月,他撰写的《骑兵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》在《拂晓报》的头版刊登。1949年4月,他撰写的《在城市中掌握部队的思想总结》被华东军区《人民前线》刊用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篇文章被列入华东军政大学学员的范文。李宣化到乌鲁木齐军区工作不久,就注意到高原边防部队是一座蕴藏典型的富矿,他要在这座富矿中挖掘出高品位的先进典型,总结出高质量的戍边经验。


1981年伽师平暴后,我陪他去南疆军区看望平暴部队时,一眼就能识别出刚从喀喇昆仑山换防下来的干部战士。高原紫外线的炙烤,让他们脸颊紫红,皮肤粗糙,发乌的嘴唇上裂着口子。从神仙湾哨卡换防下来的官兵,面部的浮肿还没有消退。看到这些同志,我向李主任介绍说,在1970年的全国陆地边防会议上,叶帅脱开讲话稿子说,神仙湾哨卡是世界上最高的边防哨卡,虽然氧气吃不饱,但干部战士精神饱满,士气高昂,始终在规定的边境线上巡逻,连一块石头也没有丢!可十年过去了,神仙湾哨卡"吃苦不怕艰苦、缺氧不缺精神"的事迹到现在也没有深入宣传过。


李宣化主任听到"缺氧不缺精神"这句话,眼睛为之一亮,随后说道:"这不正是我们戍边文化的精神实质吗!回去就组织力量采访,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典型。"1982年1月22日,乌鲁木齐军区党委作出决定,授予神仙湾哨卡"喀喇昆仑钢铁哨卡"荣誉称号。9月8日,中央军委授予神仙湾哨卡"喀喇昆仑钢铁哨卡"荣誉称号,他们"吃苦不怕艰苦、缺氧不缺精神"的感人事迹在全军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


戍边文化的拓展,让李宣化看到文化建设已成为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他对进一步丰富戍边文化充满了信心。他要在新疆这片富有传奇的土地上,在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,在天山南北的飞歌旋舞中,在军营哨卡的金戈铁马中,挖掘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事迹,寻找振人心、壮山河的旋律,把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,转化为动人的歌声、感人的戏曲和催人奋进的小说。


目标和任务确定后,李宣化组织有关部门抓紧为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甄别,先派文化部长宋肖带着慰问金到军区总医院探视王洛宾;后于1981年7月6日为王洛宾举行平反大会,彻底恢复其"人民音乐家"的名誉,一洗泼在他身上20多年的脏水。军区文工团老艺术家阿不都古力,是新疆歌舞领域久负盛名的领军人物,曾多次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,"文革"中也受到迫害。李宣化主持军区政治部不仅为其彻底平反,并从经济上给予救济。两位德高望众的老艺术家政治上获得新生,在新疆、在全国艺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,许多地区也借鉴乌鲁木齐军区的经验,为一大批艺术家切断了"文革"留下的尾巴。

受"文革"的破坏,驻疆部队的文艺创作人才流失,队伍涣散,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。在发挥老艺术家作用的同时,李宣化着力解决文艺创作的短腿问题。政治部特招全国著名青年诗人、散文家周涛和著名青年文艺评论家周政保入伍,充实加强军区专业文艺创作队伍。同时组织力量打磨李斌奎创作的话剧《天山深处的大兵》。话剧进京演出24场,观众达2.5万人次,各大媒体好评如潮。由话剧改编的电影《天山深处》也获得了巨大成功,成为那个时期位列榜首的叫座影片。自此以后,"大兵"一词的贬义逐渐消失,成为一些姑娘追捧军人男友的昵称。

大力倡导戍边文化,推动了部队文化建设的投入,文化设施有了很大改善。条件好的部队图书室藏书多达几千册,各种报刊数以百计,电视室、卡拉 OK 室、书画创作室、乐器练习室等场所和器材也随着两用人才训练的开展而受到重视,弘扬主旋律的戍边文化成为广大官兵的精神食粮,李宣化十分高兴。但"氧气吃不饱,四季穿棉袄。地上不长草,天上无飞鸟"的高原部队文化生活怎么样?他心中底数不大,他决定到高原哨卡上亲自看看。


1983年8月,已步入61岁的李宣化壮心不已,准备登上世界屋脊,看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。然而他的愿望被医生化解了,医院根本不同意他爬上四五千米的喀喇昆仑,医生也没有把握保证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在万山之祖上安然无恙。一位呼吸科的老主任板着面孔说,你李主任应当知道,你的健康和生命不只属于你个人。李宣化听从医生的劝阻,表示不上神仙湾,但坚持要上帕米尔高原,看看那里的守防官兵。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、水布浪沟边防站虽然海拔也在四五千米,且途经的明铁盖达坂气候恶劣,但从喀什到边防团只有不到300公里路程,团部就在塔什库尔干县城,身体不适随时可去医院,应当不会发生大的问题。医生反复权衡后,只得认真准备,勉为其难。


30年前的帕米尔之行,给李宣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。公路像缠在山头上的绷带,盘绕无尽。沙砾铺的路面像成千上万块连在一起的洗衣搓板,"搓板"路的狭窄地段仅能通行单车,每遇拐弯,司机必须提前长按喇叭。汽车在千沟万壑中爬行,发动机在坡陡缺氧的高原上喘着粗气,深不见底的峡谷初上高原的人感到眩晕。好在司机是老高原,路上虽然不主动开口,但对李主任的话有问必答,而且回答简明,绝不啰唆。事后大家才知道,在高原说话越多,缺氧感越严重,有经验的司机绝不会因为说话耗氧而影响行车安全。李宣化当过装甲兵,开汽车、开坦克无所不能,但却没有在缺氧环境中开汽车的体会,心里不禁生出感叹,我们的高原战士真是高人一等啊!


在团部休息了一夜,第二天李宣化坚持要上中巴边境口岸的红其拉甫边防站,这是两国人员往来和贸易往来的口岸。李宣化没有想到,即使是这样的边防站也很少吃到青菜水果,脱水菜和各种罐头是他们常年的主要副食。有时山下给哨卡送青菜,途中遇到寒流,白菜冻的像石头,萝卜冻的像木头,要放到冷水中慢慢解冻,有些腐烂的大叶青菜实在不能吃,炊事员是流着眼泪扔掉的。


每到冬季,大雪封山,公路无法通车,只能靠入冬前储备的土豆、萝卜下饭吃;开春新菜上不了山时,发了芽的土豆、萝卜还得照常吃。由于冬季电影拷贝送不上山,每次看电影只能放映那些入冬前储备的拷贝。几个月下来,不用影片中的人物出声,战士就能给演员配音,电影中的人物台词战士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。有的战士男扮女声,放电影时模仿得惟肖惟妙,常常让战友笑得呛饭。


把女友的照片贡献出来让大家欣赏,是高原哨卡文化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内容。因为和社会隔绝,战士们私下藏了不少女明星的照片。有些战士还把自己端庄秀丽的女友照片放大,压在女明星照片的上面随时端详。有个战士女友的照片被大家传来传去,揉得皱皱巴巴,这个战士不但不生气,反而很高兴,因为女友长得漂亮,是哨卡上公认的"卡花"。


李宣化没有看到这些照片,他来之前边防站已让战士把各种女星女友的照片收起来了。回到团部听汇报时,团领导如实讲了上述情况,李宣化没有批评他们,只是强调要对战士加强引导,培养战士们健康的审美情趣。同时还作了自我批评,表示军区要从根本上解决高原边防部队文化生活枯燥的问题。


从帕米尔高原回到军区,李宣化把看到的情况向常委们作了专题汇报,并让派往阿里边防、喀喇昆仑山边防部队的工作组,把那里的文化生活情况一并作了汇报。军区领导听了汇报,人人为之动容。李宣化向军区申请专项经费,派文化部部长张一旃专程去京,恳请总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帮助,用十分稀缺的外汇购置电视录像设备,成立录像室,复制电影、电视和晚会录像带;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《高原导航站》《雪山护线兵》等专题片,下发边防哨所。同时还为边防一线连队、会谈会晤站配发了97套闭路电视,保证每个边防站平均每月能看到6至8盘录像带,这一开创性的文化工程,让高原边防部队的文化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。1983年8月下旬,军委一位领导同志在新疆观看了配发给部队的闭路电视,称赞"在边防一线配发闭路电视是个创举,应在全军推广。"不久总政文化部在乌鲁木齐召开全军电视录像工作现场会,推广军区经验,全军闭路电视发展方兴未艾,成为我军文化建设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。


1988年7月,66岁的李宣化知道,留给他在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很想去青海高原部队看看。他谢绝一切劝阻,专程到海拔四五千米的玉树、果洛军分区,看望藏区的干部战士,了解藏区部队的文化生活情况。当他看到部队文化生活设施齐全时,兴奋的心情驱走了高原缺氧的不适,凡能通汽车的单位他差不多都走到了。在青海军区骑兵连,当了9年骑兵的李宣化重新燃起跨蹬扬鞭的强烈愿望。在官兵们惊诧兴奋的注视中,李宣化挑了一匹酷似当年坐骑的大黑马,两镜一磕,黑马在广袤的草原上绝尘而去。


阳光灿烂,高天流云。一望无际的草原上,飞驰的骏马与豪迈的骑士融为一体,如同一幅泼彩写意的斑斓大画。






    服务热线

    82713622

    企鹅号(邮箱同号):

    2403527552


官方公众号